时评
警惕“小圈子”成了“大圈套”
前几天乘出租车回家,路上广播里放着相声,两个演员正热热闹闹地讲着善于“交圈”的一群人,如何神通广大,通过广罗人际关系“走后门”“走捷径”,办成了好多事儿。
听着听着,司机大概心有感触,与笔者闲聊起来。他儿子去年考上大学生村官,上岗前他就告诉孩子,进单位要“眼皮子活”,尤其要学会“站队”,跟对人,这样才能在单位立住脚跟,才有更多机会……
这样的“官场哲学”,听起来头头是道。当下,有的党员干部不但对此深信不疑,甚至还“迷恋”其中。一些人认为,“朝里有人好做官”,“进了圈子才算进了班子”,并以此来寻求“圈子”庇护下的安全感,期待自己一天天更“强大”。说白了,那些热衷搞“帮派”“团伙”的党员干部,其实就是想通过这种不正常的关系网,建立一个有利于小团体的势力圈子,为谋取私利铺路搭桥。
殊不知,党内搞团团伙伙、攀龙附凤、拉拉扯扯,是党的纪律所不允许的。“小圈子”就如一个个滋生在组织肌体上的“毒瘤”,不仅损害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会导致官场风气污浊,政治生态恶化,必须坚决祛除。
搞“小团伙”“小圈子”,就是一场人身依附的“政治赌博”,最终后果都逃不脱“拔出萝卜带出泥”和“树倒猢狲散”的命运。原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庭审上最后陈述时讲到:“回过头来看,我的主要问题发生在一个20多年的朋友圈。在交往中失去了底线,不讲原则;失去了界线,不分彼此;失去了防线,不加防范。”他的这番话,应当一语点醒那些“圈中人”——进入“帮派”“圈子”“团伙”,在短期内可能会抱团取暖、呼风唤雨、飞黄腾达,但最终难逃党规法纪的严惩,“小圈子”最后成了“大圈套”。“秘书帮”“石油帮”“山西帮”的毁灭,就是典型的例证。
诚然,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在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合得来,或者因是老乡、老部下、老同学走得近,这很正常。但这绝不是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的理由。尤其越是身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种种考验和诱惑,党员干部越需要多一些自省,守住党的规矩的底线,远离那些污七八糟的“小圈子”“小团伙”。同时,要不断完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并做到灭蝇有力、打虎到位、除恶务尽,如此才能拔出大小“圈子”之根,彻底扫清那些见不得光的“小圈子”“山头”“团伙”。
如此,那些所谓“站队、入伙”的“官场哲学”自然也会不攻自破,没人再信。(记者 孙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