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不落幕的书场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1-03-19 08:59:13
分享至:

  前几天,老家的朋友给我发来微信,介绍今年马街书会的一些情况。为降低疫情防控风险,减少人员聚集,今年县里取消了马街书会的现场活动,举办了线上马街书会的系列文化活动。

  看完微信,我又想起了让我魂牵梦萦的马街书会。不知不觉,已经好几年没有去马街赶会了。

  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为众多曲艺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他们以曲会友,同场竞艺,增进了各艺术流派的切磋和交流,艺术水准也因此不断提升。

  马街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是历史悠久的自然村落,距我老家的村子七八里地。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三,村民都会放下农活,穿上新衣裳,吃完早饭后结伴去赶会,三五成群,一路上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后来看媒体报道,马街书会赶会的一年最多有20多万人,少者也有10万。

  在村民心里,书会大于年,年可以简单过,书会不能不来。

  到了马街,随着人流进入会场,看到每隔几米就会有一个摊位,每个摊位有2至4名艺人。讲究一点的艺人会从村民那里借来桌椅板凳,也有的直接把弦子系在腰间,随便找个地方一站,就拉起弦子打起简板,开始说唱。有的还在摊位前立根木棍绑上大喇叭,有的接上了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也有的依然是原生态呈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击鼓弄弦,弹拉说唱。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四川清音、凤阳花鼓、徐州琴书等流传于大江南北的传统民间说唱艺术竞相上演,竹板声、琴弦声、说唱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说,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像这种原汁原味的说书场面,马街书会是第一家。

  随着书会上的人越来越多,艺人们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除了吹拉弹唱,他们个个肚子里装满了故事。惩奸除恶、向善向上,从来是传统戏曲亘古不变的主题。从历史题材《岳飞传》《包公案》《三侠五义》,到民间传说《封神榜》《断桥》《梁山伯与祝英台》,再到现代戏《红灯记》《烈火金刚》《智取威虎山》,艺人们信手拈来,可谓“说书人的肚子,杂货铺子”。

  记忆中,小时候村上每年都要请说书艺人。在寒冷的冬夜,庄稼人吃完晚饭就去听说书,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尽情享受着那个年代的文化生活。

  据说,马街书会绵延700多年,是中国民间曲艺最大的盛会,演绎民间曲艺界的群英荟萃,有“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的美誉。相传清同治二年(1863年),村里为了算清有多少艺人来马街,就在书会旁边庙宇的香案上放一个大斗,规定来说书的艺人一个人丢一个铜钱,最后一统计,有近3000人,这是书会的兴旺时期。后因战乱、水患等原因,书会一度萧条,但从未间断。即使是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也阻挡不住艺人奔赴马街的决心和人们赶会的脚步。

  绕马街流淌的小河叫马渡河,早些年,马街书会会场就在河两岸,后来移至河东边的麦地。印象中,河上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小石桥,是通往书会的必经之路,因为桥窄,每年都会见到有人落水。后来,有好心的村民选择河道较窄处,用架子车搭起简易桥,或者用木棍搭建临时桥,方便四面八方的客人通行。如今,临时木桥已经变成漂亮的水泥桥。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曲协历任主席都到过马街赶会,一些曲艺名家也都去过马街,有的甚至去过多次。有曲艺家曾深情地说,要让马街书会成为永不落幕的书场、永不散去的书会。

  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高度重视这一民俗活动,当地建设了马街书会民俗园,并对曲目进行创新。比如,对正风反腐题材的演绎和挖掘,传统曲目糅进现代元素被重新演绎,现实的清廉佳话化作艺术再创造的灵感,一部部可歌可泣的佳作频频上演,让书会刮起一阵时代新风。

  久违了,马街书会。明年,我一定要回去赶会。(朱硕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