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德规并行,张公艺治家也讲究法规条教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 2017-08-21 10:02:11
分享至:

  孝友传家 

  《寿张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八年,圣谕邵阳公梁子恭携匾亦亲慰抚,其匾曰‘孝友可师’,一门恩荣光耀阁里。”《旧唐书》第一百八十八卷把张公艺附入“孝友传”。可见在历史上,“孝”“友”被视作张公艺“百忍”内涵的两个重要方面。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当然,更全面的理解应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正如《百忍歌》里所说:“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张公百忍全书》里收集了张公艺的许多孝友主张和事迹:《训世俚言》中提出“为人子者学温良,温良恭俭才久长”;《教妻尽孝》中提出“父母大如天地,奉养最要诚虔”;《戒俚言》中提出“孝顺还生孝顺子,忤孽还产忤孽男”。他不愧为一位践行孝友的杰出代表,在他的示范和引领下,张家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的局面,整个家族呈现团结和谐的气氛。

  礼法齐家 

  “忍让”“孝友”更多的是从“德”的层面来要求家庭成员,但仅注重德性修养,有时并不足以维持和谐局面。张公艺深知以德劝诫不是万能的,张家人口众多,思想繁杂,单纯的精神力量维持这个家族显然不够,必须重视礼法的作用。为此,张公艺治家也讲究法规、条教。

  台前县史志办原副主任 曹怀之: 

  治理一个900多人的家族,只有“忍”,是不够的。张氏家谱上写得很清楚,张公艺治家,“立义和堂,制典则,设条教,以戒子孙”。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百忍堂张氏族谱中收录家规家训十六条,其中就有“讲法律,以儆愚顽”一条,彰显出张公艺治家对法的重视。 

  张公艺的百忍治家、礼法齐家,就是让家族内德规并行。正因如此,张氏一族才发展到“九世同居,土地千顷,眷属九百口,住房四百区”的规模。

  仗义疏财 

  张公艺对内坚持勤俭持家,提出“贫家小户以勤俭为贵,富家尤不可草率”的观点,但对外,他又颇能仗义疏财,济贫救穷,不求回报,饱受世人的赞誉。唐太宗李世民旌表的“义和广堂”和唐高宗李治旌表的“百忍义门”,无不向世人诉说着张公艺的“义”。

  沉睡在桥北张村的访贤桥就是张公艺仗义疏财的一个见证。据《重修访贤桥碑记》记载:“当桥梁未修之前,河水涨溢,往来不便。我始祖公艺遂在自己地界上筑修桥梁,以便行人。及至唐之高宗访我始祖齐家之事,驻跸于此,当时贤人君子名为‘访贤桥’”。

  清咸丰五年(1855年),因黄河改道流经境内,桥被淤埋地下。

  现存清宣统元年(1909年)所立,刻有“古贤桥遗址”“流芳百世”和“贤名扬天下,桥梁贯古今”字样的石碑,依然在诉说着当年的义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