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新视界 | 无人交会对接的千里眼顺风耳
“‘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是中国首次技术创新,也是嫦娥五号任务中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所属25所自主研制的微波雷达,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党委书记马杰介绍,我国已成功掌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技术。
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一次任务中连续实现了多个重大突破——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的成果,对于我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微波雷达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远距离测量的唯一手段,由雷达主机和应答机组成,分别安装在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轨道器和上升器上。当轨道器、上升器相距约100公里时,微波雷达开始工作,不断为导航控制分系统提供两个航天器之间的相对运动参数,并进行双向空空通信,两个航天器根据雷达提供信号调整飞行姿态,直至轨道器上的对接机构捕获、锁定上升器,成功完成交会对接。
在此过程中,微波雷达是“千里眼”,也是“顺风耳”,既提供超高精度多维测量信息,又可实现两个航天器之间的双向通信,使交会对接更精准、更可靠,确保一次成功、万无一失。
“此前的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我国航天器在近地轨道进行过多次交会对接,都应用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波雷达,五战五捷的表现足以证明,我国已成功掌握交会对接技术。”马杰介绍,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在距离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轨道,测控环境更复杂,难度更大。
据悉,为应对此次艰巨任务,微波雷达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攻克了测量通信一体化、相位干涉仪近距离测角、大宽角度高精度测量等关键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以“首先捕获、稳定跟踪、精确测量、可靠通信”的完美表现,见证了嫦娥五号的“太空牵手”之旅。
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此次任务成功,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体现,向世界彰显了中国日益雄厚的综合实力,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带动和促进了基础科学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围绕月球探测主题,中国航天已规划确定了包括四次任务的探月工程四期。第一次任务是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第二次是嫦娥六号,将进一步优化论证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规划当中还有嫦娥七号和八号任务。除了月球探测,中国关于行星探测的规划也已基本明晰。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发射。2021年2月中旬到达火星,开始绕火探索,计划5月中旬着陆火星巡视探测。马杰期待,届时,行星之旅将踏上新起点。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以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研制团队为班底自主研发的新产品——相控阵着陆测量雷达,将在“落”的阶段发挥作用。
未来几年,随着多个新兴国家加入“探月俱乐部”,38万公里外的月球会更加热闹。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在世界向月球进发、向星辰大海进发的征程上,五星红旗更加闪耀,人类的宇宙探索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应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