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廉洁齐家好故事

家风纯朴廉为先,傅氏一族尽英才

——东汉“壮节侯”傅燮及其傅成氏子孙的廉洁家风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6-06 09:02:32
分享至:

  东汉时期,北地郡灵州傅氏家族是宁夏地区的一大望族。傅氏的祖先,远可追溯到商王武丁时期的中兴名臣傅说。傅氏家族家风纯朴,贤才辈出,特别是东汉末年被追封为“壮节侯”的傅燮,其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的感人事迹,代代相传,史不绝书。

  傅燮从小就聪慧异常,曾拜太尉刘宽为师,学习儒家经典文化,立志做一个廉洁奉公、为民谋福的正直官吏。北地太守范津是最早发现傅燮才干的伯乐,推举他为孝廉,让他进京做官。在汉代,能被推举为孝廉是一件非常光荣而难得的事情,只有孝顺父母、廉洁自好的德才兼备之士,才能被推举为孝廉,这也是汉朝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傅燮正准备进京大展宏图的时候,范津却病逝了,傅燮非常难过,发誓为范律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不进京当官,以报答范律的知遇之恩。这样杰出的孝行十分罕见,人们纷纷称赞傅燮是忠孝节义的典范,北地郡孝廉楷模傅燮从此名震天下。

  为官廉洁的傅燮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都一身正气,是当时廉洁奉公的典范和楷模,被称为治理国家的能臣廉吏。傅燮的廉洁正直得到了广泛赞誉,却引来奸佞之徒的忌惮和憎恨。他们害怕傅燮的敢言直谏,更害怕傅燮把他们贪赃枉法、巧取豪夺的恶行公之于众。这些贪官和权臣见难以用强硬的办法使傅燮屈服,便试图用高官厚禄、金钱美色的“糖衣炮弹”来拉拢腐蚀他。

  当时最受汉灵帝宠幸的宦官是车骑将军赵忠,此人专事钻营、横行无忌。汉灵帝让他负责嘉奖讨伐黄巾起义有功的大臣,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正好可以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把朝廷官员变成他的“下属”和“家臣”。赵忠想到的头一个需要拉拢的对象,就是海内推崇倍至的傅燮。赵忠装出一副礼贤下士的虚伪模样,让他的弟弟、城门校尉赵延带着重礼去傅燮家中探望。赵延假惺惺地对傅燮说:“赵将军想让我告诉先生,只要先生肯归附赵将军,那么赵将军一定会报答您。赵将军很爱先生之才,特意让我带着重礼前来探望先生,希望先生不要拒绝这番美意。”傅燮面对成箱的金银珠宝,仰天大笑:“当官不当官,是否能得到封赏,这都是个人的造化。我傅燮岂是贪恋高位、阿附权贵的庸碌小人!”说完就把赵延赶走了。

  朝中一些权贵大臣也忌惮他的正直无私,纷纷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傅燮最终无法在朝中做官,被排挤到了汉阳当太守。汉阳郡治设在冀城(今甘肃甘谷县),傅燮到汉阳以后,采取宽松的民族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善待并抚恤羌人,使逃亡的羌人纷纷前来归附。

  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冬,叛将边章、韩遂杀死凉州刺史耿鄙,率领十余万人马包围了汉阳。傅燮得知叛军攻城的消息后,并没有惊慌,而是率领仅有的一点兵力进行积极的防守。进攻汉阳郡的叛军中,有北地郡的羌胡数千人,由于平素知道傅燮的为人,感念他的恩德,不愿意他白白送死,都跪在城外向城头上的傅燮叩拜,请求送他回到北地灵州家乡去,不要为腐朽的东汉王朝殉葬,傅燮却予以断然拒绝。傅燮的儿子傅干年仅13岁,知道父亲平素性格刚烈,不愿忍辱偷生,便哭着求父亲不要为腐败的朝廷白白殉葬。傅燮呼唤着儿子的小名,叹息道:“别成,你知道为父是必然要死在这里的。商纣王那样的暴君,还有伯夷那样的臣子为他饿死在首阳山,宁死也不食周粟,孔子称赞伯夷是贤人。我立志要像伯夷那样,做一个志行高洁的贤士。国家乱到这步田地,我做为一个臣子怎么可以避乱求得自身安全呢?我意已决,一定要和汉阳城共存亡。”傅燮死后,朝廷追封他为壮节侯,以表彰他为国献身、不惧危难的可贵品德。

  傅燮为国捐躯后,傅家子孙渐渐散居到内地和江南,仍是名人辈出。傅燮的儿子傅干曾担任过扶风太守。傅燮的孙子傅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文学家,是傅姓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历任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驸马都尉等官职,为官清廉,受到人们的尊敬。傅玄针对当时门阀世族的专权和官府作风腐败的现实,提出了整饬吏治主张。他认为做官的人应当公正无私,“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傅玄一生中推荐过不少贤才。如曹魏时期很有才学的科学家马钧,朝廷对他使用不当。傅玄爱才心切,写了一篇《马先生传》,记述和慨叹马钧的遭遇,又亲自向朝廷推荐马钧。傅玄这种不拘门第、选贤任能的言行,对当时以家世为标准选才的“九品中正制”,无疑是很大的冲击。傅玄一生以俭朴自乐。他极力反对社会上盛行的骄奢之风,提倡简朴。在骄奢淫逸风行的西晋,傅玄的主张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除傅玄外,傅氏一族涌现出的名人还有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傅巽、学者傅嘏;西晋时期的名臣傅成、傅畅;南朝宋的宰相傅亮、宁朔将军傅弘之、御史中丞傅隆,南朝齐的庐陵王傅琰,南朝梁的南平侯傅岐、尚书傅昭,南朝陈的撰史学士傅缚、度支尚书傅淮等。虽然傅氏家族枝叶繁衍,遍布祖国各地,但是傅氏一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良好家风和优秀品德却代代传承,永不中断。(作者 宁夏社科院副编审 王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