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风

《守望家风》第二集《俭·廉》

稿件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 2019-03-27 09:43:27
分享至:
  

第二集  俭·廉

  俭,约也;廉,清也。唯俭可助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把“奢”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

  “居官之所以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

  廉不廉,看官员。“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然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面对公与私、廉与贪、俭与奢的纠结与对撞,该如何重拾初心,再塑我们的俭廉观呢。

  一个家族的历史,其准确、详细的史料记载就是家谱了。家谱记录着族群的生命年轮,连接着族群的生命情感,谱写着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长歌。

  范荣明,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第二十九代世孙。他用了近10年的时间,组织族人修订了30万字的《范氏族谱》,填补、续写了范仲淹第二十代孙范养源“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辗转到达四川罗江县后,在御营镇响石村落户的族人繁衍生息的详细情况。

  【范卓嫣背诵《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范荣明的孙女、范仲淹第三十一代孙、罗江县御营小学三年级学生范卓嫣,自小受爷爷和族人的影响和熏陶,四岁便能完整地背诵《岳阳楼记》。

  范卓嫣充满童稚但却酣畅淋漓的朗诵声,带着我们一层层掀开历史的帷幔,范仲淹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影响长远,流传至今。这是一个政治家对治国实践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也是一个政治家超越时空的浩然正气,光烁古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卓嫣背诵《岳阳楼记》】: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少年范仲淹来到山东淄州的醴泉寺求学。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为了节省粮食,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结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碎腌菜下饭。“断齑画粥”生活,他坚持了整整三年。范仲淹本人也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范仲淹一直到20岁之后,行了成人礼之后,他是非常上进的一个人,有次他在指责他的堂弟游手好闲,奢侈浪费的时候,他的堂弟愤愤然回了他一句说:我自用我朱家钱,又没用你范家钱。范仲淹就从这个蛛丝马迹最后知道了,原来自己是范氏子孙。

  艰难困厄,玉汝于成。

  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终于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这也是此后近40年间,他出将入相,坐镇一方,纵横捭阖,激扬天下的起点。

  宦海几度沉浮,但秉承“以国为家,心系天下”理念的范仲淹,始终持俭忍穷、清廉守正,一直把“廉”字作为为政从官之道。

  “出则廉,入则俭”。做了“大官”的范仲淹却从未理直气壮地要给自己、给家人什么补偿,而是把“俭”作为持家修德之首。家中的生活始终是“无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范国强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范仲淹的一生,其实应该确实是古代知识分子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奋斗这么一生,但是呢,范仲淹十分地倡导,要做一个好官,首先要廉洁。他讲得非常明白:“廉(公)生明,廉生威”。一个官员只有自己廉洁了,那你的政治措施,你的要求,老百姓才能去做,下面的官员才能去执行。

  范仲淹不仅对妻子如此要求,而且把节俭作为“第一家风”传承子女。史料记载,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的夫人,是大户人家王质之女。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就锦衣玉食。范仲淹听说,王氏在娘家用罗绮做帷幔,便忧心忡忡,担心嫁入范家后,会带坏节俭的家风。于是,他找到亲家王质,毫不留情地对他说:“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敢持至,当火于庭!”丑话既然说在了前面,王氏也就明白了范家的规矩,于是一改奢侈的旧习,过起了清贫节俭的生活,渐成丈夫的贤内助。后来范纯仁官至宰相,一生清廉。《宋史》评价:“纯仁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的这种家风家训里头,特别讲强调物质和精神之间的选择,讲廉讲俭,讲家国天下的志向,其实道理都在这里,要保证精神世界的塑造不能停步,不能止息。只有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的时候,他才能对抗外在世界的风雨,这一点非常关键。

  景行行止,垂范后世。这所名为“景范中学”的学校,就是在范仲淹兴建的义庄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

  到农家去做客,他们非常热情地拿出自己的丰盛的食物来招待客人。

  公元1050年,一生节俭的范仲淹,却倾其所有,在故乡苏州出资购买了一块地皮,准备自己盖房子。当地风水先生看后说:在这块地皮上盖了房子的人家,今后世代都会出大官。范仲淹当即把这块地皮捐出来,用于赡养同族的贫穷成员和兴办义学,因而取名“义庄”。

  范国强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义学就是古代的义务教育,就是免费教育,族人的子女可以在里面学习,所以范仲淹的义庄、义学,体现了我们古代的那种圣人的一种志向、一种理念。

  就这样,对自己清白俭廉,对百姓乐善好施,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起,构成了范仲淹的完美品质与人格,也成就了流传千古的范氏家风。

  在《范氏家训》中,范仲淹叮嘱后人要志存高远、勤俭节约,遵守规矩、和气做人,清白为官。如今的范氏故里,范氏后人遵从祖训,默默地将廉俭的操守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感到有一种力量在召唤,让他们常回来看一看,回来喝一口家乡的水,记住范氏血脉的源远流长。

  斜阳挂树,荒草萋萋。

  这里是距离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园, 如果不是这座牌楼的提醒,大概没人会把它和一千多年前、西晋时王公贵族的奢靡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棵古树可能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见证了。

  《晋书》中记载了“石崇斗富”的奇观。石崇纵情放逸,在洛阳依邙山、临谷水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花园。园内楼台亭阁、池沼碧波,茂树郁郁、修竹亭亭,百花竞艳,犹如天宫琼宇,故取名“金谷园”。

  在金谷园,石崇整日过着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生活。他呼朋唤友,时常园内设宴豪饮。据记载,石崇在劝来客饮酒时,如果客人干杯不见底,石崇便让侍卫将劝酒的侍女当场杀掉。

  多行不义必自毙。由于石崇在朝廷的靠山,西晋贾皇后被诛杀,有人借机推波助澜,告石崇谋反,石崇因此被满门抄斩,家产充公。自此,金谷园一天天破败凋敝,终成废墟。而西晋王朝也在统一中国仅仅30多年后,伴随着“永嘉之乱”,演绎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士庶避乱南迁的历史巨变。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古往今来,多少强盛一时的王朝,沉溺于懒散闲适,放纵了奢靡之风,冲垮了制度与道德的堤坝,最终走向了衰败。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生活物质基础是需要的,但是只追寻物质丰富的生活,它会挤压精神的空间,精神就会变得越来越贫瘠,这就是《尚书·大禹谟》里说的,尧舜传下来的大智慧,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为什么会人心惟危呢,“危”这个字就像是站在悬崖边上的意思。当你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其实精神越来越贫瘠,你这种状态反而站在人生的危崖之上。 

  2017年,电视剧《于成龙》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再次印证了人们对好官廉吏的内心呼唤。

  巍巍吕梁山,东与太行山并驾,西携黄河奔流。吕梁山中段的方山县境内,这座雄奇秀丽的山峰,被称为“北武当”,这个叫来堡村的地方,便是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里。

  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 23岁的于成龙考取了“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补任为广西罗城知县,步入仕途。自此,留下了一连串清廉节俭的足迹。

  三百多年前,于成龙离家赴任时,曾在这棵树下发下了“此行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地良心”的誓言……

  为官一任,安治一方。仕途第一站广西罗城县,于成龙插蒿棘为门,以土砾为几案,日食二餐甚至一餐。百姓可怜他清苦,有时凑少许银钱,让他买点盐米,但均被他婉言谢绝,百姓戏称他为“半鸭县令”。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在罗城,号称“于半鸭”,孩子来了,他就一只鸭子,然后弄了一半鸭子,让孩子带在路上吃,“半鸭县令”。

  甘愿清苦,只为民生。此后,在他改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冈黄州府同知、黄州知府的多年中,于成龙益励清介,革除弊政,深得民心。离任前往福建时,仅携带被褥一束、朝衣一袭;福建任上,常有外藩敬献礼品,他一概拒绝。

  任直隶巡抚时,于成龙常与仆人共食屑糠杂米粥,并写下一篇《严禁馈赠檄》高悬堂上,明令所属官员不得趁年节收送礼金,当地百姓称他为“悬檄督抚”。

  当他官至两江总督,依然自奉简陋,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仅佐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百姓因此称他“于青菜”。

  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 68岁的于成龙病逝于南京督署中。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书记载,他病死在南京的时候,他的同事来给他送终,发现他的遗物只有替袍一袭、靴带两条,也是身无余财。这让我想到海瑞,也是病死在南京,最后病死在南京的时候,同事到他家里头给他送终,看他住的只有用葛布,最差的布做的蚊帐,然后用竹子编了个笼子。最后一个月发的银子工资,然后他还让仆人还给户部,为什么呢?说发的冬天取暖费,朝廷多发给他七钱银子。

  政声人去后,清名在人间。于成龙去世之日,整个南京城为之哭泣,远近闻之,如丧其亲!康熙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

  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近千名群众,一起观看了《廉吏于成龙》等演出剧目,喜迎新年……

  穿越了300多年的历史烟尘,于成龙的故事仍发人深省。见多了思想上信马由缰、欲望上恶性膨胀、言行上恣意妄为的贪官、坏官劣绩,于成龙刚正直傲、清廉俭朴的作风就如一缕清风,为人们吹开了阴霾,带来了信心。

  这是我于成龙一生箴承,不负朝廷,不亏黎民,对得起天地良心啊。

  卜宪群(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对俭和廉的坚守与弘扬,源于我国历史上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样一个理念,把道德情操看得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比自身利益更重要。家的盛衰在其中,国的兴亡也在其中。这一理念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可以说是生生不息、长久不衰,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块重要的基石。

  宁夏平罗,因地处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地带,历史上,时而游牧,时而耕种,常常处在“拉锯式”的战乱中。直至明代初年,随着大批内地移民及戍边将士的迁入,方趋于稳定。一代名臣俞德渊,就出生在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上。

  至清代,俞氏家族诗书传家、清白俭廉的家风,已深深地濡染着俞氏后人

  吴忠礼 (宁夏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他母亲给他(俞德渊)八个字: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你要按这八个字去做人去,去做官去,他记了一辈子。

  清嘉庆二十二年、即公元1817年,俞德渊金榜题名,后升任为“两淮盐运使”。

  两淮盐运使之职,虽富得流油,但风险极高。此前在该任上,因贪墨身败名裂的官员不乏其人。俞德渊到任后,整治了私贩食盐的流弊,健全了官吏稽查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盐规、盐法,促进了盐运事务,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礼部尚书黄钺之子黄中民,时为属下盐场大使,想借其父权势,通过俞德渊得到升迁,被俞德渊驳回,并告知黄中民:“美职以待有功,中民无功不可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清道光五年,即公元1825年,当得知平罗知县徐保字准备兴建“又新书院”时,身在江南徐保字家乡任职的俞德渊,即刻慷慨解囊、反哺家乡,捐银300两资助办学。

  清清白白上任,干干净净离任。然而就在他即将被重用之时,却突然患病不幸辞世,终年57岁。常州及江宁地区的百姓听到噩耗,无不痛哭流涕,纷纷请求为他修建祠堂,以示永志纪念。两广总督林则徐称颂俞德渊:“体用兼赅,表里如一”,并在他过世后,亲自撰写了《两淮都转陶泉俞公墓志铭》。

  终身清正廉洁的俞德渊,在灵柩归故途中,竟断了盘缠。最终,在挚友林则徐的资助下,方得以魂归故里,安葬于故乡昌润渠畔。

  俞德渊不仅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还特别重视家教。他撰写的《警世家训》,对俞氏家族和平罗当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俞德渊故里、宁夏平罗县依然是远近闻名、人才辈出的文化县。

  萨苏(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俭和廉,可以被称作时代的试金石。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这中,这“廉洁”二字简直就是一个神圣的感觉。中国自古以来, 对于从政者的要求,能力、智慧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廉洁这几乎就是一个硬指标。 一个人如果贪腐,哪怕是三头六臂,也会受到人民的唾弃。这一点几乎渗透了中国的民族性,千古不变。

  “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时代号召,让我们看到了时空的精神传承,感受到了共产党人深植内心的俭廉基因。

  赣水滔滔,淘沙沥金,它挽住一代代风流,滋养一辈辈风骨。

  江西南昌,赣江旁一座普通的家属楼浸染着此去经年的沧桑。

  这位85岁高龄的老人叫方梅,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女儿。

  1986年,退休后的方梅决定全身心投入父亲传记的写作中,因为从未谋面的父亲,在她心中留下太多的谜。

  方梅 (方志敏烈士之女):这就是我的介绍信。

  凭着这封介绍信,方梅走遍了江西所有涉及方志敏事迹的纪念馆,走遍了父亲生前到过的许多地方,走访了曾经跟随父亲战斗、依然健在的老战友,在他们身上方梅看到了父亲的影子。

  方梅 (方志敏烈士之女):我就跟他们一起吃饭,就聊,真好啊,那些人,那些残疾人,叫儿子背着来,一进门,就哭。他说我今天终于还盼到方志敏烈士还有后代,我要来见一下,不见到你我死不瞑目啊。

  就在这间朴素的屋子里,就在这盏灯下,就是这双骨关节已经严重变形的手,方梅写出了《方志敏的人生》《方志敏全传》《方志敏和他的孩子们》。

  方志敏,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红十军和红十军团领导人。作为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一直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

  方志敏被捕后,敌人搜身,除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旧表,竟然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在狱中,方志敏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

  方志敏心目中憧憬的中国,是美丽而富饶的。“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

  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和其他革命者一起,选择了清贫,甚至牺牲。他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俭廉观!惊天地,泣鬼神,动寰宇!

  方志敏牺牲后,他所主张的清贫的家风,一直被他的亲人传承。方志敏的夫人缪敏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江西上饶地委组织部部长、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务。她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廉朴素的作风。1973年,她将自己积攒的两万元稿费捐献给了家乡,用于修建学校校舍。

  历经苦难,终臻辉煌。方志敏烈士心目中可爱的中国,已经变成了现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苦干出来的,也是共产党领导人民传承节省每一个铜板的勤俭作风,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让人民感受到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决心和信心,让人民感受到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勇气和责任担当。唯有以俭立德、廉洁从政,让俭与廉变成为官从政的自觉;以忠诚、干净、担当的风范书写崇高人生。

  【方梅朗读《可爱的中国》】:“亲爱的同志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自觉地艰苦地奋斗!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

>>><<<